流动站主页:http://biotech.ecust.edu.cn/
一、流动站简介:
本流动站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两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和生物化工国家重点学科,每年培养本科生3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200名,博士研究生近50名。面向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发展,重点开展细胞代谢机制与高效菌株构建、细胞荧光检测、新酶理性设计等源头创新,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近五年在Nature/Cell子刊、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研究和生物反应器设计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理论、方法与装备,为全国四十余家企业实现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减排,迄今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酶工程领域,从酶的源头设计、酶反应过程优化及产业化推广全链条集成创新,多个产品在企业实现产业化,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在2017年刚结束的生物与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处于领跑地位。
二、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
科研条件优越:依托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两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和生物化工国家重点学科,为生物制造产业链提供系列技术支撑,科研及产业化转化条件优越。近年已使企业新增产值数十亿元,为我国的生物化工产业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研究成果突出:近三年在研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国家项目58项,横向及产业转化项目12项,总经费超过1亿元。新增国家及省部级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150余件,发表SCI论文500余篇。主办国内外学术论坛、产业论坛10余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了国内生物化工技术前沿进展,加速推进了产学研合作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人才队伍合理:拥有教授4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863”领域专家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 生物过程工程
2. 生物反应器工程
3. 生物过程检测与控制
4. 应用生化
5. 生物医药工程
四、人才师资队伍:
院士3人:杨胜利、刘昌胜、张永莲
863领域专家2名:张元兴、庄英萍
973首席科学家2名:李元广、张立新
杰青2人:张立新、杨弋
优青3人:刘琴、尹斌成、郁惠蕾
上海市领军人才2名:魏东芝、许建和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名:叶邦策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魏东芝,谭文松,叶邦策,刘琴,钱江潮
五、博士后合作导师:
张立新,王永红,叶邦策,任宇红,庄英萍,刘昌胜,刘琴,牟伯中,花强,李元广,李志敏,沈亚领,周祥山,周燕,赵黎明,钱江潮,郭美锦,曹学君,储炬,鲍杰,蔡海波,谭文松,魏东芝,张元兴,郁惠蕾,郑高伟,杨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