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发布人:人事处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12-29   动态浏览次数:3413

负责人:侍洪波,  Emailhbshi@ecust.edu.cn

联系人:赵芝芸,  Email:zyzhao@ecust.edu.cn

流动站主页:http://cise.ecust.edu.cn/7714/list.htm

一、流动站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该学科在国内最早创建化工自动化专业(1952年),1981年第一批获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经国家正式批准建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建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2006年获批建立“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获批建立“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6年获批建立“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22年获批建立“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2年获批建立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入选“石油化工智能制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被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

流动站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针对流程工业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系统集成优化控制问题,确定把“全流程运行优化与智能制造”、“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化控制”、“敏捷供应与生产链管理和优化”、“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作为其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研究。

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31人。自成立至今,在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80人。在2015年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流动站坚持以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努力建设流动站的软、硬环境,为学科发展提供高地,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人才。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智能自主控制与全流程运行优化

以流程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围绕化工生产过程建模、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亟需解决的多源、多尺度信息融合、混杂描述、不确定性、非线性、大时滞等关键科学问题,对过程智能建模、机理建模、混合智能建模、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等理论、方法与框架,与相应的工程应用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复杂化工过程融合过程机理和运行信息的建模、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炼油过程分子尺度建模、化工过程多尺度智能建模、数据与机理知识驱动的全流程建模、面向高端制造工艺流程构效分析、工业过程全场景数字化实现与应用、综合指标下的先进控制系统结构及其实现方法、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过程实时优化以及计划调度优化等。

博士后合作导师:钱锋、杜文莉、钟伟民、王振雷

能自主控制与全流程运行优化

()智能感知与网络系统协同控制

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系统协同控制,以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为基础,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网络化控制、脑控与复杂人机交互系统的研究。开展复杂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融合、模式识别、智能系统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智能机器人和运动控制系统、生物医疗电子与康复智能系统等。针对实际工业网络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强耦合、大时滞、不确定和随机性等,开展复杂网络化控制系统理论方法的研究;开展基于脑电、眼电、肌电等人体电信号的人机融合控制系统的研究。

博士后合作导师:王慧锋、牛玉刚、严怀成、金晶、杨文、和望利

智能感知与网络系统协同控制

()供应与生产链管理与智能决策

随着我国制造大国地位的确立,供应与生产链管理和优化将成为衡量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物流与供应链规划,生产策略,采购流程,库存策略等,来取得竞争优势。

博士后合作导师:钟伟民、杜文莉、唐漾、卢静宜、刘臣胜

供应与生产链管理与智能决策

()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

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主要研究工业企业生产与运营全生命周期的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基于海量监测信息,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监控大型流程工业在不同生产状态下,对周围环境、人体健康、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发现影响的关键故障源,以及对应消除策略,形成典型流程工业过程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

博士后合作导师:侍洪波、颜学峰、姜庆超、杨文、彭鑫

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

()人才培养

本流动站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知名教授招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芬兰以及中国香港等地的留学人员。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创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注重在站博士后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而且依托“化工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引导博士后将所学知识及科研成果与应用相结合,鼓励博士后申请或承接各级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基金项目和企业的横向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流动站通过对博士后在站科研情况的考察,共有39名博士后作为优秀人才进入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得到优化。目前已有2名博士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名博士后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名博士后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名博士后获得上海市晨光计划,11名博士后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2名博士后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6名博士后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2名博士后获得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1名博士后获得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

()科研成果

流动站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领域开展了大量应用基础与创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和核心专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大型乙烯装置、大型炼油装置、大型PTA装置、大型聚酯装置等典型化工过程,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开展了前沿与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在随机系统控制、过程建模与优化、过程监控与健康诊断、脑机接口技术以及模式识别等方向取得了进展和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AIChE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cal Research等化学工程领域国际著名期刊,以及Automatica、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Patten Recognition等自动控制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在站博士后及出站后在本单位工作博士后承担或参与多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防科技创新前沿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合作科技攻关项目等企事业合作项目。多名博士后在站及出站在本单位工作期间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工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仿真平台

()国际合作交流

本流动站围绕学科发展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国萨里大学建立博士后联合培养平台,打造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流动站鼓励博士后在站期间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多名博士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里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建立了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联系和合作。近年来,举办了包括先进智能计算和智能信息处理国际研讨会,先进控制、滤波与系统理论国际研讨会,复杂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前沿论坛等在内的多个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层次和力度。

国际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