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唐颂超,电话:021-64251070,Email:schtang@ecust.edu.cn
联系人:王 玥,电话:021-64253365,Email:wangyue_cl@ecust.edu.cn
流动站主页: http://clxy.ecust.edu.cn/main.htm
一、流动站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站,建立于2003年。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学科是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1”重点和上海市重点学科,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它是以科学研究与工程放大相结合、为国家经济主战场提供服务为其特色的学科,是上海高校中在合成材料化工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学院拥有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宝石检测中心(技监局)、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上海多级结构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流动站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主要从事非金属材料的研究,以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工程放大为主要研究内容,课题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项目,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相结合、实现工程化为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在全国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通报表扬。
二、专业及研究方向
(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研究方向:多尺度高分子结构与性能、高分子聚合机理、金属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多组分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计算机模拟及应用。
博士后合作导师:陈新、胡爱国、黄发荣、郎美东、李欣欣、林嘉平、齐会民、施剑林、汪继奎、王庚超、魏杰、吴国章、徐世爱、庄启昕等。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体育运动材料、高分子化工、先进复合材料、微纳材料光学。
博士后合作导师:陈芳萍、陈庐阳、陈新、程起林、顾金楼、胡爱国、胡彦杰、黄发荣、江浩、郎美东、李红波、李欣欣、李永生、林嘉平、林绍梁、刘昌胜、刘润辉、米普科、齐会民、钱军、屈雪、施剑林、田晓慧、汪济奎、王庚超、王靖、魏杰、吴国章、徐世爱、杨化桂、袁媛、曾慧丹、张玲、朱以华、庄启昕等。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以来,学院重视博士后的招收工作,加强动员和宣传,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及学校的制度严格执行进出站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博士后服务保障体系,及时为博士后提供信息,交流和综合管理等服务,积极组织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科技咨询,学术讲座等活动,促进博士后科技成果转化。流动站坚持以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国家输送高水平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从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共招收了博士后66名,其中工作站联合招收22名。流动站积极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合作,与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华谊(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东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等联合招收博士后。
流动站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在内的多名专家学者。本流动站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对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认真负责,鼓励博士后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同时还积极引导博士后申请国家和上海市的博士后基金项目,2012年之后博士后主持的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有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在站博士后对科研工作努力,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第一作者)共70余篇。本流动站和学院通过对博士后的考察,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共有24名博士后出站后进入学校的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得到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