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涂善东, 电话:02164252415, Email:sttu@ecust.edu.cn
联系人:栾伟玲, 电话:02164253513, Email:luan@ecust.edu.cn
一、流动站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1961年全国第一批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学科,2003 年获批建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流动站多年来秉持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理念,以“引领能源与化工装备源头技术创新,强化学科基础理论前沿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定位,致力建设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流动站依托承压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气化与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高效过程装备节能研究中心、水煤浆气化与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环保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上海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中心、国家能源煤气化技术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进行人才培养,以973、863 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为牵引,在过程装备安全保障、清洁能源、强化传热与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核设备安全评价及安全装备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群,取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或工业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一)压力容器与结构完整性技术:重点研究承压过程装备的安全检测和强度设计、含缺陷结构评定、安全保障与延寿技术等
博士后合作导师:涂善东、轩福贞、王国珍、王学生、关凯书、王建农、张显程、周邵萍、项延训
(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氢能技术:先进煤炭气化及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煤炭气化过程的前沿基础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方法;新型制氢与储氢技术、能源材料与环境材料、燃料电池器件与系统
博士后合作导师:王辅臣、刘海峰、王亦飞、王杰、于广锁、陈雪莉、陈彩霞、龚欣、张素平、张德祥、成少安、方梦祥、王树荣、徐宏、张莉、代正华
(三)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工艺与装备:将高效化、清洁化、可靠性理念融入先进过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中,开展高效材料加工、节能减排、污染物处理、三废资源化、过程强化及微化学机械系统等研究,建立可靠性制造技术体系。
博士后导师:汪华林、徐宏、马玉录、张显程、谢林生、白志山、赖焕新、张莉、栾伟玲、于新海、王卫泽、周帼彦、严晋跃、高阳
(四)核承压设备安全评价及安全装备技术:开展先进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化工过程安全和风险应急技术等的研究
博士后导师:轩福贞、涂善东、栾伟玲、惠虎、刘长军、于新海、王国珍
三、人才培养
通过构建“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的人才建设体系,以国际化视野培育英才及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本流动站所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培养杰青4 人、973 首席科学家2 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优青2 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5 人。实现研究生培养从“胜在规模”到“胜在质量”的模式转变,构建与一流学科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四年,培养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 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1 人;与国外20 余所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签署MOU 协议,聘请国内外19 位院士及知名专家,担任学科荣誉或讲座教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温结构完整性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外专局“先进过程装备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强化国际化办学和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鼓励研究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提升,完善国际型、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机制。
四、国内外影响
本流动站学术积淀深厚,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对行业进步及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第二、第四和第六届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单位(柳曾典、李培宁、涂善东)。涂善东等4 位教授历任国际压力容器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重要职位,7 位教授任历届中国压力容器标准化委员会、中国化工机械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8 位教授担任15个国际期刊、12个国内期刊编委。发起成立中国结构完整性技术联盟,通过连续成功举办13届结构完整性国际系列研讨会及第14届国际压力容器技术会议,在国内外保持着持续的学术影响力。
主持编制了国内第一部承压设备缺陷评定规范《在役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及第一部核压力容器安全评价标准《含缺陷核承压设备完整性评定规程》;研究开发了国内最高参数的高温高压安全阀热态试验台架软件包,并在江苏吴江建成了世界级的试验台架,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技术封锁的现状,支持了“华龙”一号、CAP1400 核电等重大项目的安全阀的研制;建立的汽轮机关键部件的寿命设计及分析方法,在上海电气用于“华龙”一号广西防城港二期示范项目;建立的高温结构蠕变强度设计方法与系统,用于世界首台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汽轮机(泰州电厂),被作为国家十二五代表性成果报道;将研究成果向极端环境下的承压设备安全保障进一步外延,主持或参与制定GB/T 31481-2015《深冷容器用材料与气体的相容性判定导则》、GB/T 31481-2015《深冷容器用高真空多层绝热材料》等标准,为我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和保障做出了贡献。
图一: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
图二:过程工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
三:基于电子显微镜原位观测复杂载荷作用下的微试样试验技术
图四:重大化工装置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