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发布人:人事处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1-17   动态浏览次数:1884

负责人:安  琦, 电话:02164251834, Email:anqi@ecust.edu.cn

联系人:刘长利, 电话:02164253538, Emailclliu@ecust.edu.cn

一、流

华东理工大学2007年获准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流动站依托机械工程学科,该学科目前为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流动站拥有一支富有活力的年轻博士后队伍,自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自主招收博士后16人,与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3人。博士后的工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流动站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使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流动站的师资队伍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3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计划,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针对博士后人员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建立了以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核心的人才培训制度。在站博士后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培训基地的教学能力培训,参加听课、试讲和辅导本科生、研究生等教学辅助工作。科学研究方面积极跟踪国际前沿,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通过参加重大学术会议、访学进修、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论文,提升博士后的整体研究水平。本流动站通过对出战博士后的考察评估,先后有13名博士后作为优秀人才进入师资队伍,都已经成为所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骨干。

流动站为保证博士后整体质量的提高,建立博士后服务保障体系。完善了博士后进站要求、博士后在站期间考核、博士后出站考核的培养制度。为博士后提供信息发布、学术交流、综合管理等服务,组织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科技咨询、学术讲座、项目洽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一)、机械设计及理论
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及应用、结构强度及完整性、工程摩擦学及表面工程技术
博士后合作导师:轩福贞,涂善东,叶林,于新海,王旭,安琦,张显程,程建新


(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过程监控理论与技术

博士后合作导师:于新海,刘长军,张显程,易建军,夏春明,惠虎


(三)、机械电子工程

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制造与集成技术,智能传感测控技术,机械设备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
博士后合作导师:夏春明,易建军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

本流动站努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青年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自设站以来,流动站博士后共获得省部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人选4人次,其中2人获得上海市晨光学者,1人获得上海青年科技英才,1人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2015年度优秀结题项目奖。流动站自主招收的13名出站博士后选留在华东理工大学工作,其中1人获得2013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和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发表40余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8项,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动站重视学科前言基础研究,并且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在促进学术交叉和推动学科发展,提升产学研结合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设站以来,本流动站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4年,第二完成单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第一完成单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14年,第一完成单位,2012年,第二完成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3年,第二完成单位),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0年,第一完成单位),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一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2项。承担和参与各类项目3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4项、省部级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完成人制定了国家标准1件(GB/T25152-2010)、国家行业标准1件(HG/T4380-2012)。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