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发布人:人事处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1-17   动态浏览次数:3709

   负责人:唐 赟,电话:021-64251052,Email: ytang234@ecust.edu.cn

   联系人:李卫华, 电话:021-64250811, Email:whli@ecust.edu.cn


流动站主页:http://pharmacy.ecust.edu.cn

 

一、流动站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于200911月获得批准设立。在2015年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获评良好!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成立于20049月,由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任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任首任院长。学院下设药物科学系、制药工程系、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制药工程与过程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GMP研究中心以及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等部门,研究内容涵盖了化学药、农药、中药和制药工程各领域。

本流动站所属药学学科20113月获得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11月获批建立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2016年进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08年在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与山东大学、暨南大学并列全国第十;2016年参加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B+行列(并列全国第12名)。20171“药理学和毒理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为我校第五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20193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名列全球201-250位间(国内第11位)。本学科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34名,硕士生导师53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3名、上海市曙光学者5名、上海市浦江学者17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4名。师资队伍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30%为海外博士),70%4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80%具有国外一年以上研究访学经历。

流动站设有5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化学生物学、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药物化学、药理与药效评价、药物的绿色制备,各方向之间已形成紧密合作团队,开展创新药物发现研究和人才培养。其中药物化学生物学、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药物化学方向被确定为一流学科重点建设方向,药理与药效评价为重点建设的支撑学科方向。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一)药物化学生物学

该方向主要针对代谢相关疾病的病理靶标或信号通路,发展系列高选择性、高灵敏性小分子和大分子细胞代谢荧光探针,用于疾病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靶标的发现等;设计开发具有靶向选择性的新型近红外染料,实现对病灶组织的无损影像、光敏/光热治疗;设计开发光遗传学新技术,对细胞内代谢活动进行精密调控;基于细胞代谢建立筛选模型,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化合物样品进行生物活性测试。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

钱旭红教授,58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绿色化学农药、生物功能染料的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作出杰出的成绩;

杨弋教授,47岁,国家杰青,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已在细胞代谢探针、光控基因表达系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并发表在Nature MethodsCell Metabolism等国际顶级期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本方向主要博士后合作导师有:钱旭红、杨弋、朱维平、杨有军、徐玉芳、赵玉政、何薇薇

(二)药物设计与药物信息

该方向主要构建数据库、开发计算方法,进行复杂疾病关联基因网络分析,靶标预测,药物分子设计及结构优化,体内ADMET性质预测,复杂生物分子体系的计算机模拟等。这是我校药学学科的特色方向。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

唐赟教授,52岁,药学一级学科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原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构建数据库和发展计算方法,用于药物潜在靶标、药代动力学性质和毒性预测;

李洪林教授,41岁,国家杰青,主要发展了一系列创新药物设计方法、药物作用网络的系统分析方法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建立了完善的药物靶标计算机识别及预测平台。

本方向主要博士后合作导师有:唐赟、李洪林、刘桂霞

(三)药物化学

该方向主要采用分离提取和化学合成手段,获得高质量化合物样品,包括老药样品库、化学组分库建设;发展合成方法学,以获得全新骨架的化合物样品;发展通用性的可供突破专利结构的药物分子改造策略。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

李剑教授,42岁,国家优青,基于老药的二次开发策略,构建了国际上最大的老药实体库之一,并从中发现了具有强效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老药,通过结构优化,得到了具有更好抗耐药菌活性的新结构候选药物,已转让给企业,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等顶级期刊上。

本方向主要博士后合作导师有:李剑、谢贺新、杨友、曾步兵、邓卫平、李浩

(四)药理与药效评价

该方向主要进行化合物生物活性筛选,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深入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前研究,包括作用靶标确证、特殊疾病模型构建、细胞及在体药理活性评价、药效、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基因治疗。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

刘建文教授,63岁,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研究;

黄瑾教授,44岁,上海市浦江人才,主要从事药物筛选及代谢性疾病药理研究。

本方向主要博士后合作导师有:刘建文、黄瑾、王蕊、高峰、肖啸

(五)药物的绿色制备

主要针对代谢相关疾病的老药,以及上述研究中发现的候选药物,开展绿色合成和连续制造工艺研究,药物晶形和制剂研究,药物分析和中控研究等。

本方向学术带头人:

宋恭华教授,58岁,院长,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从事制药工程研究;

叶金星教授,46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和手性药物合成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等期刊。

本方向主要博士后合作导师有:宋恭华、叶金星、任国宾、李忠、杨丙成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

自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以来,至今已接收了40名博士进站进行科研工作(目前在站16名,其中3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多名出站博士后在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委国际博士后交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项目资助下,前往国外进行合作交流。本流动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为进站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管理部门为博士后提供博士后公寓和生活补贴。各课题组为工作出色的博士后提供优厚的奖励津贴,支持博士后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发明。

近五年来,本流动站科研人员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200余项,到款经费达1亿元;发表SCI收录论文460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4的论文164篇,ESI高被引论文10篇,在NatureCell子刊上发表10余篇,在药学顶级期刊J. Med. Chem.发表30余篇;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25项;候选药物成果转让7项(其中多项合同金额超过亿元)。已建有公共仪器服务平台,并在分子荧光探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不对称合成等方面已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